钢铁研究学报

劳模博士每一天都是值得纪念的

 

博士在一线

2008年,32岁的于斌来到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热轧部工作。作为公司引进的第一个博士,他上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如何才能把所学融入生产一线。

于斌所在的1580线定位于生产极薄、高强、高品质冷轧用钢,虽然刚投入运行,却是鞍钢热轧线中生产品种规格最多、平均厚度最薄的产线。其产品规格多达5400个,平均厚度仅为3.35毫米,都是厂里的明星产品,外销国内外100多家下游客户。尽管成绩斐然,但是于斌还有更高的追求。

板形目标曲线是带钢板形控制的目标,是实现板形自动控制的核心技术,一旦有偏差,带钢板形质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如何开发板形目标曲线,这是冶金界公认的技术难题。近十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只引进了可供选择使用的板形目标曲线,没有引进制定和选择板形目标曲线的方法和模型,这给轧制操作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没有板形系统控制的情况下,日产1万多吨的卷板潜藏着巨大的市场质量风险。从有关文献来看,国内外对板形目标曲线的研究和报道很少,只停留在一般的概念和生产经验描述上。因此,开发板形目标曲线已成为1580热轧线生产的当务之急。

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热轧部副部长、劳模博士于斌

厂里曾高价采购过一台德国IMS板形控制设备,但是,因为控制系统中没有产品板形目标曲线,一直无法投入应用。于斌虽然还是一名普通技术员,却对厂里的难处感同身受,在反复思量之后,他决定向厂里申请,要扛起冲破这个技术瓶颈的重任。

立下军令状之后,于斌开始了不断建模、实验,调整、再实验的探索过程。

1580线产品涉及457个板形层别,每个层别都需要单独计算,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于斌仅笔记就记了10余本,但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需要带领更多人,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同事刘铁岩回忆起和于斌一同攻坚克难时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最久的一次连续加了一周的班,高温下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现场工人都吃不消,但看到于博士还坚持在一线奔走测试,大家都深受感动,所以一直坚持作业,一鼓作气,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于斌和他的团队成功开发出板形目标曲线机理模型,给1580线IMS板形控制系统安装上了“眼睛”,实现了全规格产品基于目标的自动闭环精确控制,带钢板形质量实现了脱胎换骨般提升,使得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先进板形控制系统达到了国际同行业一流水平。

学懂生意经

作为一名技术管理人员,于斌的工作既要保证生产平顺又要尽力满足客户需求。靠着执着主动、善于钻研的性格,于斌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新。

1580线控制工艺基本是移植鞍钢本部热轧产线,未充分考虑到产线结构和生产品种等的差异。为解决产线水土不服的困境,于斌结合现场工况,独辟蹊径,开发了全国热轧产线特有的“正弦工作辊VCR支撑辊辊型配置+长行程窜辊+中值弯辊”相结合的带钢板形控制技术。特别是解决了高强极薄带钢板形波动不受控的技术难点,使厚度小于2.0毫米高强薄材轧制成功率达到99.8%以上,并突破了专用材向普通材过渡的瓶颈,实现了不同计划的自由程序轧制,带钢同宽轧制公里数最大达到70.78公里,打破了行业30公里的规程限制,跃居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不仅提高了轧制计划自由度,而且大幅提高热装率,仅煤气能耗一项年节约800多万元。

2013年市场形势不容乐观,热轧部决定组建创新工作室,以青年创新攻关为企业创新创效做贡献。于斌被推选为青年工作室创新负责人。他不但主动承担负责重要的技术攻关任务,还带领众多年轻技术人员共同在一线摸爬滚打,与他们分享自己在技术研究上的新成果。于斌经走访调研发现,冷轧用户迫切需要原料提高尺寸精度,最大化降低其生产成本。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下游冷轧直供客户有40多家,订货协议繁多,同一产品因下游罩退、连退、酸洗板等工序用途不同,热轧控制工艺也不尽相同。面对困难,于斌带领青年创新工作室的青年技术人员,统计对比3年轧制数据,利用大数据追寻差异点,制定详细的控制措施。经过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产品平直度、厚度等尺寸精度提高了5%以上,极大地提升了鞍钢产品竞争力,鲅鱼圈分公司年直接增效300多万元。

青年有为、学识渊博,又总是在一线和工友们并肩工作,于斌成了产线上很多青年人的偶像。“他善于把客户需求变成创新课题,把实际问题变成创新项目。我们每年平均创新项目有20余项,而且青年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同事刘世宽说,于斌吸引人的地方不仅是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有一种百炼成钢的敬业态度。

上一篇:车工大王年磨成一把刀
下一篇:没有了